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寒露节到太姥山巡茶,和S师傅一起去查看茶仓。
取出一块白牡丹饼,触手微弹,指尖轻捻就能感受到芽叶的间隙。
它不像普洱茶饼,被压得如青砖般紧实,能叩出响声。
而是保留了一些空隙,给足了白茶呼吸的空间。
这也正好顺应的白茶的茶性:需要适度透气。
之前总有茶友留言:新买的白茶饼不如普洱茶饼紧实,是做工问题吗?
图片
其实不然,这个判断依据是错误的。
茶饼松紧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工艺粗细,而是茶性不同。
普洱茶之所以压得紧,是为了锁住发酵的底蕴。
白茶之所以比普洱茶饼松,则是为了给陈化留足呼吸的空间。
两者茶性不同,压饼的方式自然不同,和做工优劣无关。
真正决定压饼松紧的,是以下3个原因。
图片
《2》
原因一:陈化需求不同。
懂茶的人都知道,白茶是茶中“懒人”。
制作只经过萎凋、干燥两道工序,不炒不揉。
保留了白茶原本的模样,也因此成为了微发酵茶的代表。
但“微发酵”并非终点,而是陈化的起点。
白茶的香气从清新转向药香、枣香,滋味从清甜到醇厚。
这些,全靠茶叶内部物质与氧气的缓慢反应。
图片
之前茶仓里,曾经有过一块压得过紧的寿眉饼。
当时茶农为了节省仓储空间,效仿了普洱茶的紧压工艺。
结果后面撬开来一看,饼心的茶叶颜色和饼边完全不同。
这,就是陈化失败的体现。
而适度松散的茶饼,芽叶间藏着无数细小的“呼吸通道”。
空气能缓慢渗入饼内,让每一片茶叶都能均匀接触氧气。
这样,茶叶内的茶多酚、氨基酸等物质就能缓慢转化。
既不会因缺氧而影响陈化,也不会因为过度接触空气而变质。
这种适度松散,是老茶人留给白茶陈化的“缓冲带”。
能让时间,更加温柔的打磨出白茶的风骨。
图片
《3》
原因二:原料与工艺差异。
若仔细对比白茶和普洱茶的制作过程,会发现普洱茶更加有粘性。
普洱茶尤其是熟茶,要经过反复揉捻。
茶叶细胞壁破裂以后,会析出大量的果胶和糖分。
之后的渥堆发酵,更会让这些粘性物质进一步转化。
在普洱压饼时,这些粘性物质就像“天然胶水”一般。
即使压得再紧,茶叶也会牢牢粘在一起,不易松散。
但白茶走的是极简工艺。
图片
新鲜茶叶采摘后,只在通风的牌匾上自然萎凋。
水分慢慢蒸发之后,再用低温烘干的方式来锁住香气。
整个过程中,茶叶的细胞壁几乎完好,自然没有粘性物质析出。
但如果要强行压紧的话,要么茶饼边缘破碎,要么撬茶时成片脱落。
这样,反而破坏了茶叶的完整度。
其实,每种茶的原料和工艺不同,也注定了它们“脾气”不同。
紧压确实会更省空间,但同时也破坏了白茶的陈化轨迹。
所以白茶的“松”,是对自身工艺的尊重。
图片
《4》
原因三:保存与冲泡便利性。
对于喝茶人来说,茶饼的松紧最终还要落到“好不好泡”上。
普洱茶压得紧,是因为它的内含物质丰富,需要长时间闷泡。
而白茶的滋味更讲究“清新灵动”,就不能压得过紧。
若压得太紧,撬茶时就容易伤手,冲泡时也难以快速释放滋味。
就会导致前几泡滋味寡淡,后几泡又突然变浓,滋味断层明显。
适度松散的白茶饼,撬茶时会容易很多。
只需要用茶针轻轻插入缝隙,就能取下完整茶叶,
冲泡时,热水快速浸润,香气快速弥漫出来。
图片
茶汤滋味始终清甜醇厚,不会大起大落。
S师傅常说:喝茶不是较劲儿,白茶的松是让你能更轻松喝到它本真的滋味。
想起之前冲泡白茶饼,茶饼松紧有度。
撬饼时轻松取下想要的量,沸水注入盖碗之后7-8秒快速出汤。
茶汤呈浅杏色,入口有蜜香,咽下后还有回甘。
从保存的便利上来讲,白茶饼比散茶更省空间。
存茶空间有限时,差别就更加明显。
松紧有度的茶饼,既不影响风味,又能大大节省下储存空间。
由此,也间接降低了仓储成本。
图片
《5》
茶界里常说:“茶如其人”,其实茶饼的松紧也如其性。
普洱茶的紧,是沉稳厚重的担当,锁住时光的沉淀。
白茶的松,是从容自在的通透,给岁月留足呼吸空间。
这不是谁优谁劣的对比,而是顺应茶性的必然选择。
普洱茶饼用紧实守护发酵深度,白茶用松散拥抱陈化的温柔。
就像S师傅最后说的:好的茶饼,从来不是看压得有多规整。
而是能不能,让茶在时光里好好生长。
白茶的松,从来不是妥协,而是老茶人最懂茶的智慧。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淘配网app下载安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