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想做律师,怀揣着期待,我在10年前参加初中职业体验活动时选择了上海普世万联律师事务所。那次职业体验,点燃了我想成为一名律师用法律守护心中正义的热情。”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2013级学生马思远是该校首批参加职业体验的学生,高中毕业后考入华东政法大学,这次职业体验令他自初中起就找到了想要为之奋斗的事业。
学生分享职业体验收获。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从“走出去”到“学进去”,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走进职场”初中职业体验课程,让学生遇见未来的自己。
【认识每份工作背后的社会责任】
走进企事业单位,开展为期3至5天的职业体验,这样的职业探索之旅,成了同学们一段难忘的经历。
在职业体验中,周昱彤同学体验的是普陀区档案馆《普陀记忆》展览讲解员岗位。“体验活动前,我以为讲解员只需要背稿,在游客面前流利复述。可真正接触后才发现,讲解工作远没这么简单。不仅要熟练背诵讲解词,还要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更要懂得‘因人施讲’,让每一次讲解都贴切生动。”
要胜任体验的职业岗位,还需要具备不少品质。周昱彤深有感触:“讲解员这个职业,要求不断钻研深层专业知识,甚至跨学科学习,积极参与活动,锻炼文案撰写能力。”
到律师事务所体验前,赵昱菡同学觉得律师工作很帅气,在法庭上熟练运用法律条文、慷慨陈词。但经过5天的职业体验后,小赵才知道庭审的背后,是律师细致的准备。“和印象中不同,律师要花大量时间做调研,翻遍近十年相似案例,整理零散陈述。胜任律师工作,严谨细致的态度、清晰的逻辑思辨能力、强大的抗压心态,必不可少。只有保持冷静,才能在高强度工作中找到案件关键,推动案件进展。”赵昱菡说。
学生分享职业体验研究报告。
唐瑜淇同学在普陀区康养中心参与职业体验,感受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人们对康养的需求不小。“从事康养行业,需要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唐瑜淇说,中心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教自己如何与老人沟通,学到了很多实用技巧。在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体验“检验员助理”岗位后,丁熙源同学认识到,特种设备检验员需要保持细心、责任心和敬畏之心。
在职业体验中,同学们走进不同的行业,体验不同职业的真实面貌,不仅打破了以往对某些职业的固有想象,更深刻认识到每份工作背后的社会责任与专业要求。从康养中心工作人员的爱心关怀,律师、检验员的严谨细致,到研究员的前沿探索,只有深入岗位探索,才能真正了解每个职业的实际内容,让每一段职业体验都成为成长的见证。
【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2015年11月,在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一堂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上,一份关于“你的童年理想”的长周期作业,播下了开启“走进职场”初中职业体验课程的种子。当时,三位女生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成年人未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许多儿时的理想远离了真实的自己。儿时梦想今何在?学生的发问,推动了学校的反思与行动。
如何帮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认识自己、看见未来?2016年,职业体验课程正式启动。这么多学生走出校园,安全能不能保证?有没有这么多单位愿意接纳学生去体验?……学校坚持“破冰前行”。令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原党总支书记王臻感动的是,当学生走出校园、寻求企业支持时,原本做好了被婉拒的心理准备,但现实却温暖得让人动容。不少单位用热情和诚意,接住了孩子们探索社会的触角。长风联盟、普陀区青创联与学校签约,成为职业体验的坚实后盾。上海市儿童医院不仅欣然接纳,还主动提出细致的职业体验行为规范要求。上海化工研究院更提出了要与学校共同设计5天的体验课程。
从第一批85个孩子带着好奇与忐忑走出校门,进行浸润式体验,到如今参与范围扩大到该校全体七年级学生,这不再是一次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真正的学习。学校开发了“认识自我”“认识职场”“认识社会”三大体验前的课程模块,编写《职业体验手册》,让学生不再是“空着脑袋”去体验。
作为上海市项目化学习的试验校,学校将职业体验报告升级为研究报告。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主动的探究者,他们研究“医院不同科室的协同效率”“物流中心的最优路径设计”“一个游戏角色的设计流程”……如今,职业体验课程正迈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3.0阶段。“无论是电话销售中的一次次被拒,或是物流仓库里的汗流浃背,让学生首先沉入真实的职业环境。这场持续10年的实践,引领学生从感性体验出发,经由理性思辨的升华,最终迈向知行合一的素养培育之路。通过职业体验,孩子们在探索中认识自我,在实践中拥抱未来,找到那条真正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校长眭定忠说。
淘配网app下载安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