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年,会计专业的就业率超九成,处于全校各专业前列。”10月11日,记者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获悉,会计专业持续保持高就业率,得益于“业财融合,重构学科专业逻辑”的育人新模式,这也将是学校以深度产教融合赋能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方向。
今年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建校65周年。学校紧扣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大逻辑”,以“外、经、贸”为特色,以产教融合、学科融合、数智融合为路径,加强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重构学科专业发展逻辑,提升涉外会计人才全球竞争力。
【业财融合“双导师”制】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总经理、高级合伙人周立新,不仅有企业家的身份,同时也有“导师”身份。他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聘为兼职硕士生导师,开展研究生实践指导、论文指导、讲座讲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像周立新这样的“双重身份导师”还有很多。目前,学校整合国内外、行业、企业资源,健全研究生“校内导师+校外行业产业导师”有机融合的双导师制。聘任来自跨国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投资、管理咨询、政府机构的百余名高管担任行业产业导师,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比例超过90%。
产业导师的角色定位,远不止于到校做讲座,他们实质性、深入地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内导师和行业产业导师合作进行课程建设、教学案例和教材开发,联合建设毕业论文选题库,指导学生进入产业实践,参与或独立开展企业课题研究。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师跟岗实践、教师AI素养提升等途径,有效解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
【“基地+案例+实践”新模式】
学习了专业知识,如何高效应用到实践中?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中信证券、恒生银行、上海电气、云简科技等三十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选派多名教师参与产学研基地联合科研课题和企业智库决策咨询横向课题。
学校实训基地更是开到了海外。学校与阿联酋文森律师事务所、传奇控股集团分别共建“涉外财税人才海外实践基地”,开展实务研究和实务培训。今年,选派了6名优秀研究生到阿联酋基地实训,实施“学业导师、行业导师、海外导师”三导师协同培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如果说,校内“第一课堂”注重学科素养,那么,注重融合的“第二课堂”和聚焦实践的“第三课堂”则联动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双师型”教师团队集体备课、合作授课,“移动企业课堂”“企业导师进课堂”“MPACC大讲堂”已成常态化,全年累计已有30余次。学生们积极参与“AI审计挑战赛”“案例分析大赛”“研究生暑期企业调研分析大赛”等专业赛事,在真实场景中提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聚焦国际准则,提升全球竞争力】
如何衔接国际,提升全球竞争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积极拓展国际化“课证融通”培养项目。
学校与全球领先的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合作,将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与高校课程有机衔接,开设本科ACCA方向班,曾获ACCA最高等级白金级认证。研究生课程体系通过ACCA认证,获得ACCA资格考试前9门课程的免试资格,实现国际标准与本土实践相结合,同步推动会计学科国际化发展。
顺应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数智化趋势,学校改革设立会计学(ACCA实验班),为学生在国际审计、税务咨询、战略财务管理等领域提供个性化发展路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ACCA全球统考中学生先后12次获全球和全国单科成绩第一。
多国在线国际协作学习课程,也在陆续开发中。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共建多门多国在线国际协作学习(COIL)课程,分阶段覆盖研究生、本科生,将国际协作、分析技能培养和多国跨文化管理融入课程,通过在线实施跨文化项目学习和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国际素养和发展综合能力。
据了解,双方围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绩效与环境分析,由中澳学生共同参与真实的ESG场景,帮助学生熟悉本地及全球ESG报告法规环境。在此背景下强化数据分析技能,培养学生与外国同行合作并解读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监管环境能力,实践ESG战略评估、仪表板报告和环境绩效基准测试,提升学生涉外场景下的竞争力。
淘配网app下载安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